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让法律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1月15日

  2009年5月,我还在偏远山区法庭工作的时候,第一次以法官的身份坐在审判席上。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案件,但心里还是莫名的紧张,总感觉当事人在用异样的眼睛打量着我,似乎在说:这法官这么年轻,靠得住吗?还好我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那次庭审从头到尾还算顺利,当事人也比较认可。后来,我开始审理复杂疑难的案件,偶尔开庭开的时间长了,等从法庭赶回城里,已经是万家灯火。

  不知不觉地,时间到了2017年,那年,我参加员额法官考试,并被分到了民一庭。早就听说民一庭难,民一庭累,因而当我得到这个消息时,内心忐忑不安,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甚至担心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我知道,要想公正妥善地审结一起民事案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凭着对法律的一腔热忱,我努力坚持了下来。为了查明案件真相,我尽可能地问的仔细一些;为了促成调解,我尽可能地让当事人把话说完,把情绪发泄出来;为了写好判决书,我尽肯能地把法律讲明白,把道理说清楚。尽管如此,有时我还是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开庭开到下班以后,加班加到晚上,成了常有的事,甚至有的时候审判庭都不得不亮起灯光。记得我审理过一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双方存在很严重的意见分歧,光是证据就有厚厚的一大摞,案子前后开了两次庭,而且每次庭审都会持续很长时间,其中,第二次庭审从下午2点一直开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那是我工作以来,审判庭的灯光亮到最晚的一次。

  后来,在日复一日的办案中,那份初始的新鲜感和激情渐渐褪去。再后来,面对无休无止的案件,我渐渐发现自己出现了厌倦情绪,而那道亮到晚上的夜光也坚持着从变成了硬撑着。慢慢地,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这样的付出有什么意义。后来的某一天,我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时,查明原告一方系恶意诉讼,利用被告为原告工作期间的收付款收据,起诉被告,要求被告支付收据上拖欠的钱款10万余元。说白了,就是原告想把收不回货款的风险转嫁给曾经为其工作的被告。案情其实说不上多么复杂,我也很快就作出了判决,但被告收到判决书的那一场景,却让我记忆尤深。当时,被告眼里闪着泪花对我说,谢谢你,法官,谢谢你为我主持了公道,你不知道,我现在正是找工作的时候,如果我被这个案子拖累了,很难想象我以后找工作、过生活会面临怎样的麻烦,我会一辈子记住你的恩情。本是职责所在,却换来了如此有分量的评价,让我着实有些承受不起,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啊,法官可以拨开迷雾,发现隐藏在谎言背后的事实真相;可以化解矛盾,促成激烈对峙的双方握手言和;可以扶危济困,为弱势的一方撑起腰杆……对于法官来说,作出一份公正的裁判不仅仅是一份职责,也是一份对当事人、对社会负责的担当,有了这份担当,法官才有了活的灵魂,人民司法才有了精神的真谛。这样想来,那道晚上亮起的灯光其实是有意义的,它不仅照亮了我眼前的案卷,也照亮了我那颗曾经彷徨的心。

  反思之后,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法官的作用,体会到了法律的意义,秩序、自由、公正、效率……那些抽象的名词,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它们转换为具体的实践,让司法有温度,让法律有温情。但是,尽管我这样想,也这样做,我却总感觉自己还没有真正读懂法律的意义。有的晚上,我判决书写不下去了,也会在灯光下思考这个问题,可那个答案却似乎总是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一天晚上,我又一次9点钟离开办公室。回家的路上,车窗外一盏盏路灯擦窗而过。瞥见那一盏盏路灯的灯光,我突然明白法律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意义:法律,不就如同这一盏盏路灯么,在需要的时候,它的光芒可以照亮前行的路。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赶路人。对当事人而言,法律的光芒可以驱散阴霾,让他们在迷茫无助时找到可以依靠的力量,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重燃对未来的希望;而对法官而言,法律的光芒为我们照亮道路,让我们无论经历怎么样的挫折,都能看清自己,看清目标,看清前路的方向。

                                                                                                                                                                                                                                                                                                                    刘希庆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省青州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益王府路 电话:0536-3221444 邮编:2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