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铁面柔情,播撒司法阳光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年02月15日 | ||
二十年很长,足以饱经风雨,二十年也很短,似乎匆匆而去。1995年由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州法院,今年刚好是蔡晔华法官生涯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二十年光阴书写了她在司法战线的无悔青春,镌刻着她对司法事业的满心赤诚。以初心守望司法,以信仰守望司法,她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巾帼法官的时代风采,播撒着公正为民的司法阳光。 法有铁骨,亦有柔情 刑事审判庭是蔡晔华进入法院后的第一个工作部门,由于勤学好问,善于钻研,她很快便成长为审判一线的业务骨干,并被任命为少年合议庭成员。她在审判实践中切身感受到,法律的作用不仅在于惩罚威慑,也在于教育感化,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审理不只是单纯地定罪量刑,更重要的是利用法律、道德和情感的力量对少年犯进行教育感化,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为此,她对自己承办过的每一起未成年犯罪案件都会进行跟踪回访和帮教,时间一长,竟然成了一种习惯,那本记录回访帮教情况的记录本,她自己也记不清翻了多少遍。 2001年,蔡晔华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刘某自幼离家出走,混迹“江湖”时沾染了很多不良习好,并对亲属有抵触心理,她隐隐觉得,这孩子日后少不了会招惹麻烦。果不其然,刘某被送往少管所不到一周,便多次出手伤人,屡屡犯规,可谓表现“突出”,蔡晔华得知后,便立即赶往少管所,在跟他交谈时,蔡晔华了解到刘某有一个干娘,两人感情较深,她便主动联系刘某的干娘协助帮教。娘俩刚一见面,便抱头痛哭,待刘某心情平复后,蔡晔华对他说:“你看,你干娘这么疼你,你这几天的种种表现怎么对得起你干娘。”看到刘某有所悔悟,蔡晔华趁热打铁,以帮助修复他与父母的关系,她继续说:“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你干娘尚且如此关心你,更别说你的亲生父母了,你走到今天的地步,他们内心所承受的内疚、痛苦不比你少……”自那一番教育感化之后,刘某像变了个人一样,蔡晔华也一直关心着他的学习生活,时常给他送些衣物书籍,并坚持回访帮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的刘某转而认真接受改造,多次受奖,并被提前释放。现在的刘某是一名高级技工,虽然常年奔波各地,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帮他重塑人生的蔡晔华法官,每年年底,蔡晔华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贺年卡,从未间断。 在刑庭工作期间,蔡晔华还主持与烟草中专等学校建立联合共建关系,通过法制讲座、庭审观摩等形式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2007年,在团省委、省综治办、省高院组织的评选活动中,青州法院少年合议庭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法有坚守,亦有创新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对于当事人而言,实体权利的实现才意味着一场官司的终结。维护和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法官在办理每一起案件中的最终目标,也是法官的职业坚守,能否找到尽快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佳途径,考验着法官的司法智慧。 蔡晔华担任弥河法庭庭长期间,法庭辖区以农村为主,这一地域特征决定了很多案件的诉讼双方是沾亲带故、远亲近邻。俗话说:“一朝官司三代仇。”蔡晔华在办案中认识到,调解是修复破裂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司法保障。为此,蔡晔华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算账法便是她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即帮助当事人细算经济账、感情账,以尽快促成调解。她在调解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时,眼看调解将成,双方却因为诉讼费用怎么承担而争执不下,蔡晔华耐心地劝导双方说:“你们现在虽然打起了官司,难道以后就再也不打交道了,退让一步,不仅显示自己的风度,也是给彼此留下再次合作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诉讼费用的承担问题而相持不下,浪费这半天的功夫和往返路程的花费,你们还不如去寻找合作伙伴呢。”双方听后,也都觉得自己过于计较一时之利,最终握手言和,并决定继续合作。除此之外,蔡晔华还重视发挥巡回法庭贴近群众的有利条件,将普法阵地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也将调解场地搬到了百姓家门口,位于山乡王坟的巡回法庭便是在她在弥河法庭工作期间设立的。 2010年,青州法院被潍坊中院确定为“诉讼诚信体系建设”试点法院,刚调任执行三庭庭长的蔡晔华受命带领工作团队对这一新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以解决“执行难”问题为切入点,借助信息化、科技化手段,研发了网络版诉讼诚信系统,通过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构建起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诚信诉讼体系,推动执行机制创新和执行方式转变,加大财产查控力度和曝光制裁力度,有效提升了执行工作质效。2011年6月,山东高院在青州召开全省法院诉讼诚信体系建设暨执行机制创新经验推广会,并向全省法院系统推广该院的经验做法。诉讼诚信体系建设大大缓解了执行难的问题,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社会诚信和法治建设。 法有尺度,亦有温度 人到中年,应该是阅历丰富、旧识新交的年纪,然而蔡晔华在工作之外的朋友圈却寥寥无几,跟她打过交道的人都说,这个人太过原则,找她说情送礼的人都被婉言拒绝,其中包括她的亲友,她为此遭受了不少埋怨,但她始终认为,身为法官应当中立平和,遵循尺度,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法律的尺度固然要守,但这并意味着要拒当事人于千里之外。蔡晔华信奉“法律乃善良公允之术”的格言,法律既然体现人民的意志,法官自然要有人文的关怀,要有贴近群众并让群众能感受到的温度。 现在的蔡晔华是立案一庭的庭长,此时的她仍然闲不住,几乎每天都要到诉讼服务大厅走走转转,指导群众立案、提供诉讼服务成了她的日常习惯。在整治“六难三案”专项行动开展期间,细心的蔡晔华发现“立案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不在于立案人员的工作态度,而是源于对某些案件的立案材料把握不准,她便主动要求将办公室搬到了诉讼服务大厅旁边,以便于就近指导立案,这一办公布局的细微调整,既拉进了法院与群众的空间距离,也拉进了两者的心理距离,加快了立案进度,更及时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5月4日,是实施立案登记制的第一天,虽然已做好了前期的工作准备,但在那一天,蔡晔华还是忙碌得疲惫不堪,她全天靠在诉讼服务大厅——立案审批、收案统计、诉讼指导、法律咨询,一整天忙碌下来,整个人都“不好了”。当晚,她发布了一条微信:“本院今天共收取诉讼材料47件,当场立案38件,补充材料9件,出了1件刑事自诉案件、3件行政案件,我们说了好多话、填了好多材料,一天上报了三次数据。好累!缺水!不想说话了!在沙发上躺着呢!还没吃饭!”但第二天,她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诉讼服务大厅。 由于工作扎实、业绩突出,蔡晔华多次立功受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5次,并获平安潍坊建设先进个人、全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但她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怀着司法为民的情怀继续着他的司法事业,她说,法官只有心存百姓,不断播撒阳光,司法才能保持应有的温度。 |
||
|
||
【关闭】 | ||
|
||